【《清兵卫与葫芦》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 学习小说中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保护,引发对教育方式的反思。
- 培养学生关注个体发展、尊重个性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分析清兵卫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变化,理解“葫芦”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探讨小说中家庭、学校与社会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 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深层主题,如压抑与反抗、自由与束缚等哲学性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志贺直哉生平、日本明治时期社会状况)。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出关键语句,初步思考“葫芦”在文中所代表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童年”或“梦想”的短视频,引出话题:“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爱好’或‘梦想’,但有时候这些梦想会被外界的力量所压制。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一个孩子的世界,看看他是如何面对这种压力的。”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与节奏。
2. 提问引导:
- 文中“葫芦”是什么?它在清兵卫生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 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清兵卫:热爱葫芦、专注、执着,但被父亲和老师否定。
- 父亲:专制、不理解儿子的兴趣,只注重“实用”。
- 老师:以权威压制学生的兴趣,缺乏耐心与理解。
2. 关键语句分析:
- “他每天放学后都去收集葫芦。”——体现他对葫芦的热爱与坚持。
- “他把所有的葫芦都卖掉了。”——表现他的无奈与妥协。
- “我再也不想玩葫芦了。”——揭示内心的痛苦与失落。
3. 小组讨论:
- 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怎么做?
- 你认为父母或老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兴趣和梦想?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生活:
- 讨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清兵卫”的现象?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如何尊重他人(尤其是孩子)的兴趣与选择?
2. 文化对比:
- 对比中国与日本教育理念的不同,探讨“个性培养”与“集体意识”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一份包容与理解。
(六)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是清兵卫》,谈谈你对“兴趣与成长”的看法。
- 阅读志贺直哉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与本文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
《清兵卫与葫芦》
1. 主题:个性与压抑
2. 人物:清兵卫(热爱、执着)、父亲(专制)、老师(权威)
3. 关键词:葫芦、梦想、自由、束缚
4. 思考:尊重与理解
```
六、教学反思(课后撰写)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文本细读、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方面仍需加强,未来可尝试更多互动环节,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