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读后感800字】《童年》是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到少年的成长经历。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底层生活,也深刻反映了人性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苦难却又饱含希望的时代,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高尔基以细腻而真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孩子在残酷现实中的成长历程。阿廖沙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寄居在外祖父家,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暴力与冷漠的家庭环境。外祖父贪婪吝啬,动辄打骂家人;两个舅舅为了分家产争吵不休;就连邻居也充满了嫉妒和仇恨。在这个环境中,阿廖沙并没有被黑暗吞噬,反而在一次次的磨难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善良的人。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在苦难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比如,外祖母慈祥善良,用她的爱和智慧支撑着整个家庭;还有小茨冈、格里高利等人物,他们在艰难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这些人物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黑暗,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童年》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苦难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成长与救赎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挫折与痛苦,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与灵魂。阿廖沙的经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不是逃避困难,而是勇敢面对并从中汲取力量。
读完《童年》,我对“童年”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童年不仅仅是无忧无虑的时光,更是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段经历。它可能充满泪水与伤痛,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珍惜、学会了感恩。
高尔基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的成长,也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在当今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或许早已远离了那种极端的贫困与压迫,但《童年》所传递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内心的善良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