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元代散曲的基本特点,掌握“山坡羊”这一曲牌的结构和风格。
- 理解张养浩的生平及其在元代文学中的地位。
- 掌握《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内容大意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历史感慨与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 分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深刻含义。
- 难点:
- 理解散曲语言的凝练性与艺术表现力。
- 领会作者通过自然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配乐朗诵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张养浩的生平及元代社会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潼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潼关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它在历史上如此重要?”
教师简要介绍张养浩的生平,引出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 疏通文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讲解,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含义。
重点讲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等形象生动的语句。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内容分析: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描绘潼关的地势险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山河表里潼关路”:点明地理位置,为后文的历史感慨做铺垫。
- “望西都,意踌躇”:表达作者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沉思与感慨。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感叹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无情。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2. 艺术特色:
- 语言凝练,富有画面感。
- 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情感真挚。
- 借古讽今,思想深刻。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是否还能看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现象?
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2. 比较阅读:
对比张养浩的其他作品或同类题材的诗词,如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感受不同时代作家的爱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张养浩通过《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深沉历史感与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古典文学,提升审美与思辨能力。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山坡羊·潼关怀古》。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3. 查阅张养浩的其他作品,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五、板书设计: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作者简介:张养浩,元代文学家,关心民生,有“诗史”之称。
二、内容概括:
- 地势险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历史沧桑(秦汉宫阙成土)
- 民心所向(兴亡皆苦)
三、主题思想:
- 借古讽今,抒发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四、艺术特色:
- 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 抒情与议论结合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讲解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通过联系现实与拓展阅读,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