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拿来主义教案

2025-07-23 11:10:04

问题描述:

拿来主义教案,急!求解答,求别无视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3 11:10:04

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及主要观点,掌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开放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掌握鲁迅的讽刺与对比手法。

- 难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比如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拿来主义”这一概念。

2. 文本解读(20分钟)

- 作者简介:鲁迅,现代文学巨匠,以犀利的笔锋批判社会弊端。

-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人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另一些人则全盘否定外来文化。鲁迅提出“拿来主义”,主张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3. 内容分析(20分钟)

- 文章结构:

- 开头:提出问题——“送去主义”与“闭关主义”的危害。

- 中间:批判“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指出其弊端。

- 结尾: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并阐述其具体做法。

- 关键语句分析:

-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突出后者的优势。

- 讽刺:如“送梅兰芳博士”等例子,讽刺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

- 比喻:如“大宅子”“鸦片”“烟灯”等比喻,形象生动。

4. 小组讨论(15分钟)

- 分组讨论:

- 在当今社会,“拿来主义”是否仍然适用?

- 如何辨别“拿来”的东西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 教师引导:结合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现象,如互联网技术、影视作品、饮食文化等,探讨“拿来主义”的实际应用。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阅读拓展材料:如《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等相关文章,加深对“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理解。

- 观看相关视频或纪录片,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6. 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拿来主义”不仅是对文化的借鉴,更是对智慧的选择与创造。

- 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拿来主义”》,字数不少于500字。

2. 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与现实生活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引入更多跨文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层含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