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鲁迅《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及主要观点,掌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开放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掌握鲁迅的讽刺与对比手法。
- 难点: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经常‘拿’别人的东西?比如科技、文化、生活方式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拿来主义”这一概念。
2. 文本解读(20分钟)
- 作者简介:鲁迅,现代文学巨匠,以犀利的笔锋批判社会弊端。
-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人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而另一些人则全盘否定外来文化。鲁迅提出“拿来主义”,主张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3. 内容分析(20分钟)
- 文章结构:
- 开头:提出问题——“送去主义”与“闭关主义”的危害。
- 中间:批判“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指出其弊端。
- 结尾: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并阐述其具体做法。
- 关键语句分析:
-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突出后者的优势。
- 讽刺:如“送梅兰芳博士”等例子,讽刺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
- 比喻:如“大宅子”“鸦片”“烟灯”等比喻,形象生动。
4. 小组讨论(15分钟)
- 分组讨论:
- 在当今社会,“拿来主义”是否仍然适用?
- 如何辨别“拿来”的东西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 教师引导:结合当前国际文化交流现象,如互联网技术、影视作品、饮食文化等,探讨“拿来主义”的实际应用。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阅读拓展材料:如《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等相关文章,加深对“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理解。
- 观看相关视频或纪录片,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6. 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拿来主义”不仅是对文化的借鉴,更是对智慧的选择与创造。
- 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四、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拿来主义”》,字数不少于500字。
2. 预习下一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与现实生活联系,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引入更多跨文化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