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续写】昔者,燕国有少年,慕赵人之步态,遂往邯郸学之。然其志虽诚,行却未得。日久不悟,终至忘其本步,匍匐而归,国人笑之。
此事传于四方,皆谓“邯郸学步”为讥讽之语,言人效他人而失己之长也。
然则,此故事真止于此乎?或有更深之理,待后人细思。
少年归乡,心灰意冷,终日独坐,不与人语。邻里见之,皆叹其痴。然有一老者,名曰“知足”,常来探之,问其故。
少年泣曰:“吾慕赵人之美步,欲学之,然终不得,反失己之步,岂非可悲?”
知足笑而不语,但引其至山中,观群鸟飞舞。少年曰:“此鸟之舞,各具姿态,何以不同?”
知足曰:“万物各有其道,鸟之飞,因风而动;人之步,因心而行。若强学他人,不察己性,终将失其本。”
少年沉思良久,忽有所悟,曰:“吾以为学人之长,便可胜人;今始知,若无己之根,学亦徒劳。”
自此,少年不再强求仿效,转而静心观己,修习自身所长。他每日晨起,不急不躁,缓缓而行,步履稳健,气度自成。数月之后,乡人见之,皆称其步有神韵,非复昔日之愚。
于是,有人问曰:“汝何以能步如是?”
少年答曰:“我学邯郸之步,未得其形;今悟己之道,方得其神。”
世人闻之,始知“邯郸学步”非仅讥人之失,亦寓人生之理:学人当明己性,取其精华,化为己用,方可成器。
自此,“邯郸学步”一词,不再仅作贬义,更添一层深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悟则空。唯有知己、识己、立己,方能真正前行。
故曰:学人之长,贵在自悟;步随心走,方得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