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21世纪初的文学发展历史。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复杂的发展脉络。以下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概念的总结与解释。
一、核心名词解释()
1. “十七年文学”
指1949年至1966年间的文学创作,主要受意识形态主导,强调为政治服务,作品多以歌颂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为主。代表作家有赵树理、柳青等。
2. “文革”时期文学
1966年至1976年间,文学成为政治工具,出现了“样板戏”等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作品,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
3. “伤痕文学”
1978年后出现,反映文革给人民带来的创伤,代表作如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文学开始走向反思与人性关怀。
4. “朦胧诗派”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以北岛、舒婷等为代表的诗人,用隐喻、象征手法表达对现实的思考,推动了诗歌的现代化进程。
5. “寻根文学”
1980年代中期兴起,作家们试图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精神资源,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等。
6. “先锋文学”
强调形式创新与叙事实验,代表作家如马原、残雪,注重语言和结构的突破。
7. “新写实主义”
1990年代以后流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淡化宏大叙事,代表作家如池莉、方方。
8. “网络文学”
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兴起,具有互动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代表平台如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
二、名词解释表
| 名词 | 时间范围 | 主要特点 | 代表作家/作品 | 文学地位 |
| 十七年文学 | 1949-1966 | 政治导向强,强调革命与社会主义主题 | 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 | 社会主义文学奠基阶段 |
| 文革时期文学 | 1966-1976 | 极左思潮主导,文学成为政治宣传工具 | “样板戏”、《红岩》 | 文学停滞期 |
| 伤痕文学 | 1978-1980 | 反思文革,关注个体命运 |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 现代文学转型标志 |
| 朦胧诗派 | 1978-1980 | 语言抽象,象征意味浓厚 |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 | 诗歌现代化开端 |
| 寻根文学 | 1980年代中后期 | 回归传统文化,探索民族精神 | 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 | 文化自觉的体现 |
| 先锋文学 | 1980年代末-1990年代 | 形式创新,打破传统叙事 | 马原《拉萨河的黄昏》、残雪《苍老的浮云》 | 文学实验的重要阶段 |
| 新写实主义 | 1990年代 | 关注现实,贴近生活 | 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 | 现实主义回归 |
| 网络文学 | 2000年至今 | 网络平台传播,读者互动性强 | 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 | 新兴文学形态 |
三、总结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探索的历史过程。从早期的政治化写作到后来的多元化发展,文学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无论是“十七年文学”的集体主义表达,还是“朦胧诗派”的个性解放;从“寻根文学”的文化自觉,到“网络文学”的大众参与,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心理与审美取向。了解这些文学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现代文化的演变轨迹。
以上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