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以鄙远的以】一、
“越国以鄙远”的出处来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为:“若亡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跨越别国(指晋国)去统治远方的国家(指郑国),这是很难做到的。其中,“以”是一个关键的虚词,表示目的或手段,常用于连接动词和介词结构,起到承前启后的语法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以”字用法多样,常见于表示“用来”、“因为”、“按照”等含义。在“越国以鄙远”中,“以”表示“用来”,即“越过晋国来统治郑国”。
二、关键词解析
| 词语 | 含义 | 用法 | 示例 |
| 越国 | 跨越他国 | 动词 | 越国以鄙远 |
| 以 | 表示目的或手段 | 介词 | 以(用来) |
| 鄙远 | 把远方当作边邑 | 动宾结构 | 鄙远 |
| 其 | 指代上文提到的内容 | 代词 | 君知其难也 |
三、语境分析
“越国以鄙远”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郑国处于晋国与秦国之间,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烛之武通过分析利害关系,指出秦、晋联合攻郑不仅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秦国的利益,从而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军。
从语言学角度看,“以”在这里起到了连接动作和目的的作用,使句子逻辑清晰,表达有力。这种句式在古文中较为常见,体现了古人对语言结构的精妙运用。
四、现代启示
“越国以鄙远”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应考虑实际可行性,避免盲目扩张或过度干预。无论是国家间的外交策略,还是个人生活中的决策,都应注重现实条件与长远利益的平衡。
五、总结
“越国以鄙远”的“以”字在句中起到连接动作与目的的作用,表达了“越过别国来统治远方”的艰难性。这一句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蕴含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加以思考与应用。
原创声明:本文为根据“越国以鄙远的以”这一标题撰写的原创内容,结合了历史背景、语言分析与现代启示,旨在提供全面、深入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