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哪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这是孔子在讲述教育方法时提出的重要观点,强调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如果没有达到一种迫切想要理解却无法表达的状态(即“愤”),老师就不去开导他;如果学生没有达到一种心中有疑问但又难以表达的状态(即“悱”),老师也不去引导他。
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的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的教育原则,主张教师应在学生具备学习欲望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思考能力,是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重要体现。
二、信息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论语·述而》 |
| 原文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解释 | “愤”指学生内心急切但无法表达;“悱”指学生有疑问但无法清楚说出。 |
| 教育理念 | 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思考 |
| 提出者 | 孔子 |
| 意义 | 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内在动机 |
| 影响 | 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
三、结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是古代教育的经典理论,也对现代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力。只有当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时,教师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以上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哪里】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