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辞的正确解释】“义不容辞”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强调在面对道义、责任或正义之事时,不能推卸、必须承担的态度。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义”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理解“义不容辞”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来源、用法、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实际应用等。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表格形式的展示:
一、总结说明
“义不容辞”字面意思是“道义不允许推辞”,即在面对某种责任或使命时,应当毫不犹豫地去承担,而不是逃避或拖延。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它常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如新闻报道、公文、演讲稿等,用来赞扬某人或某组织在履行职责时的坚定态度。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义不容辞 |
| 拼音 | yì bù róng cí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今吾与子有义,义不容辞。” |
| 字面意思 | 道义不允许推辞,即应尽的责任不能推脱 |
| 引申意义 | 表示对责任、义务或正义之事的主动承担和担当 |
| 使用场景 | 正式场合、书面语、表彰、赞扬等 |
| 近义词 | 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
| 反义词 | 推诿塞责、避重就轻、临阵脱逃 |
| 例句 | 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
| 常见搭配 | 义不容辞的责任、义不容辞的使命、义不容辞的选择 |
| 现代应用 | 用于描述个人、团体或国家在面对困难、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担当与勇气 |
三、结语
“义不容辞”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责任时,不应退缩,而应勇敢承担。无论是在工作、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事务中,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解并运用好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以上就是【义不容辞的正确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