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以目的典故是什么】“道路以目”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动荡、民众压抑、不敢自由表达意见的局面。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深刻的历史典故,反映了古代政治环境中的压抑与恐惧。
一、成语释义
道路以目:字面意思是“在路上只能用眼睛看”,引申为在公共场合无法自由说话,只能通过眼神交流,表示人们因畏惧而不敢发声。
该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段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言论的压制和人民的无奈。
二、典故来源
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大臣名叫赵盾,他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有一次,晋灵公因为荒淫无度,赵盾多次劝谏,结果惹怒了晋灵公。
晋灵公为了打压赵盾,便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百姓议论朝政,甚至不允许人们在路上公开讨论国家大事。于是,百姓在街上相遇时,只能用眼神示意,不敢开口说话,这就是“道路以目”的由来。
三、历史背景与意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出处 | 《左传·襄公十四年》 |
| 出处原文 | “民不能堪,乃相与奉公孙周而奉之,以攻赵氏。”(注:虽未直接出现“道路以目”,但背景相符) |
| 含义 | 形容言论受压制,民众不敢自由表达 |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晋国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 |
| 社会影响 | 反映了专制统治下民众的压抑与无奈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比喻言论自由受限的社会现象 |
四、延伸思考
“道路以目”不仅是对古代政治环境的描述,也提醒我们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鼓励开放交流,而不是让人民“以目代言”。
五、总结
“道路以目”这一成语,源自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现实,形象地描绘了百姓在高压政策下的沉默与无奈。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对言论自由的一种警示。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以上就是【道路以目的典故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