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推敲”这一词语的来源及其背后的故事,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和句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人严谨治学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中精益求精精神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推敲”故事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 难点:体会古人在写作过程中对词语选择的细致思考,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贾岛”与“韩愈”的基本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为了写好一句话而反复修改的经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推敲’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唐代诗人贾岛如何为了一个字反复斟酌的故事。”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等),并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3. 小组讨论:为什么贾岛要反复修改“推”和“敲”这两个字?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角色扮演:
分组进行情景表演,分别扮演贾岛、韩愈和路人,再现“推敲”故事的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情境。
2. 问题探讨:
- “推”和“敲”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 韩愈为什么认为“敲”更好?这说明了什么?
- 你认为在写作中是否也需要像贾岛那样“推敲”?
3.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自己或他人在写作、表达中认真推敲的例子,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四)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推敲’不仅是一个关于文字选择的故事,更是一种对待学问、对待生活的态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古人一样,用心去打磨每一个细节。”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次“推敲”经历。
2. 仿照课文形式,写一段关于自己修改作文的过程,要求体现“推敲”的过程与结果。
五、板书设计
```
关键词:推敲、贾岛、韩愈、斟酌、精益求精
核心问题:为何“敲”比“推”好?
启示:做事需细心、认真、追求完美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但在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达到最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