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初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其一般形式和图像特征。
-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并能画出其图象。
- 能够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一次函数,并识别正比例函数。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 通过观察图像,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及其图像的性质。
- 难点:
正确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直尺、坐标纸、实物投影仪等。
- 学生: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函数的基本概念,谁能说说什么是函数?”
引导学生回忆函数的定义,然后引入新的内容——一次函数。
接着展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
- 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速度恒定,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 某种商品的单价固定,总价与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
- 电话计费中,固定费用加每分钟通话费的情况。
通过这些例子,引出“一次函数”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 y = kx + b(k ≠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k 是斜率,b 是截距。
(2)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当 b = 0 时,y = kx(k ≠ 0),这样的函数称为正比例函数。
(3)图像特征: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经过原点的直线。
(4)图像绘制方法:
- 找两个点,比如当 x=0 时,y=b;当 y=0 时,x=-b/k。
- 连接两点,即可得到一条直线。
3. 课堂练习(15分钟)
题目1:
下列哪些是一次函数?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① y = 3x + 2
② y = 5x
③ y = 2x²
④ y = -7x + 0
⑤ y = 8
题目2:
已知某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 (2, 5) 和 (-1,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题目3:
小王每天步行上学,速度为 5 米/秒,写出他行走的路程 s(米)与时间 t(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图像。
4.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 kx + b(k ≠ 0)
-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形式为 y = kx
- 图像是一条直线,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过原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做相关练习题,加深对一次函数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 45 页习题 1~4 题。
2. 自己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写出其对应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并画出图像。
3. 预习下一节“一次函数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
```
一次函数
1. 定义:y = kx + b(k ≠ 0)
2. 特殊情况:y = kx(正比例函数)
3. 图像:直线
4. 练习:
- 判断函数类型
- 求函数解析式
- 实际问题建模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但在图像绘制和实际问题建模方面仍需加强训练。今后应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